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篆刻 > 印学杂记 / 正文

入古出新 风规自远|读傅其伦刻苏词《赤壁怀古》

shxw 2008-06-19 印学杂记 评论

    目前印坛有这么一种怪现象,上海人不刻吴昌硕,扬州人不刻吴让之,安徽人不刻邓石如,一窝蜂地“创新”。须知“能知古始,是为道纪”(《老子》),不知古往今来的创作规律,虽是隳突乎南北,叫嚣乎东西,呐喊聒噪,唇齿发黑,但最后只能落得龋齿笑,堕马状,跛足芭蕾,名曰“创新”,实质坠入千人一面、万人同调、马蜂狂舞的时风之中。君不见曾几何时,那些产生过轰动效应,荣获过什么大奖的“××现象”,在出尽风头之后,不知消遁之何处去也。我不是反对创新,但创新必须建筑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否则只能是沙漠中造大厦,纯属无稽之谈。

    嘉兴傅其伦,打开他的印谱和新制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组刻(见附图),便知他是一个在艺海中立定精神,不为时流左右的印坛高手。几十年来他始终如一坚守自己的方位,孜孜以求,探索前进。他的旗帜很明确——浙派,他的印章风格很稳定——浙派风貌。有如一尊活化石屹立在那儿,张扬着西泠八家顽强的生命力和丰厚的文化渊源。浙派的创始人之一金农曾有一首诗:

     前辈风流一草堂,旧家松柏话句章。
  岁寒自有诸孙守,不数成都八百桑。

    创业难,守业更难。像西泠八家这样在中国印学史上举足轻重、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大流派,在艺术精神和文化内涵方面,是需要有新的作品作为当代的话语见证和文化阐释的。也许傅其伦的印作正是这种话语权的标记之一。

    200年前,丁敬的出现,一扫明代及清初印章之枣木陋习及章法之涣散,师法汉魏、六朝,突破吾丘衍的条条框框,以严陈出奇兵,开创了印坛新面貌。后经蒋、黄、奚、二陈、赵、钱之鼓努齐力,蔚然成派,为近代赵之谦、吴昌硕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印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纵观傅其伦的篆刻,其印作刀法灵动,章法稳健,一股雄强、凝重、浑朴之气扑人眉宇。应当说他较好地继承了浙派的优良传统,和当代“时风派”印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细细品味傅其伦的印章作品,他并不是“谨守师法,不敢逾矩”抱残守缺型的印人。他的“浙派”风貌的印作,融入了新的血液,有明显的个人风格,方介堪先生评其印曰:“两汉规模,独具风格。”刘江先生评曰:“入古出新。”王个簃先生评曰:“癖好刻砖,笔画厚重,气势雄浑,时手鲜有其匹。”韩天衡先生评曰:“取法渊博,合秦汉皖浙古今为一炉而出之,故能于名家中自立门户。”以上诸公之评,从不同侧面点出傅其伦的印学内涵,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我在这里所要补充的是他在入印文字上对汉砖和唐宋九叠文的借鉴。后者使他的印章更为平实、丰富,前者促使其个性刀法的生成。

    江苏已故篆刻家桑榆生前说过:“初学篆刻七分章法三分刀法,学既已成,七分刀法三分章法。”纵观晚清篆刻大师吴让之、吴昌硕、黄牧甫,未有不形成自己个性刀法而传世的,同样,再看当代有成就的韩天衡、罗尗子、桑榆等篆刻名家,都是将章法统摄于刀法之下形成自己的篆刻语言而为世人认可的。可以说,没有自己的刀法语言,就不能称之为“家”。傅其伦在浙派系统中,其刀法语言,彰显了他的章法布局和艺术理想,在丁敬、钱松的基础上别树一帜。傅其伦刻印往往不打底稿,成竹在胸,任刀驰骋,宛如书家作字,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势如疾风暴雨,一气呵成。他的刀法语言,左顾右盼,上下贯通,露而不张,显而不狂,整个印面,自由活泼,气足神完,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是傅其伦的成功之处,也是他的个性及艺术魅力所在。

    傅其伦即将步入耳顺之年,这是艺术家全面成熟、全面开花结果的年代,愿傅其伦在这条走向从心欲任我行的艺术征途中,取得更为骄人的成绩。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