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笔软则奇怪生焉”引发的思考

shxw 2007-09-17 软笔书论 评论

    许久以来,我一直想对毛笔“笔软”的特性以及这一特性所产生的独特审美效果作以探讨,怎奈思想总不成熟。今天偶然中再次翻阅到蔡邕的“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九势》)一语,又引发了我许多思考。

    毛笔是中国书法的特有工具。外国笔虽然也有用动物的毛做成的,比如油画笔和水粉笔,但是,它们和中国毛笔的构造却大相径庭:毛笔有主毫、有辅毫,讲求“齐、圆、健、尖”;而油画笔长短一律,如同刷子;水粉笔虽然形同毛笔,可是用毛却不讲究,而且无主辅毫之分,如同山羊胡子一把抓。再者,毛笔是用来写字的(至于毛笔画画,那是它功能的扩大,并且画家用毛笔作画,其实也是一种写,许多画家题作“某某写”,原因即在此),而油画笔和水粉笔,只能用来画画,并且画的方法是涂抹,而非写。所以,毛笔作为一种特有的书写工具,是中国汉字特有的。
  然而,作为中国书法书写工具的毛笔,并非是与汉字一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最早的汉字——甲骨文,是用刀或石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这种特殊的“书写”方法——即刻画的方法,本身就有许多局限。首先是只宜刻画横直画,故书写方向、速度受到限制,而汉字的实用功能又要求书写速度必须加快。其次是形体受到限制,刻画较粗或者较细的笔画,较大或者较小的字,都不理想。第三,甲骨文作为汉字之初创,具有天真烂漫之美,而刀石也恰巧很适宜用来表现这种美,可是,人类的审美观念却是发展变化着的,不可能总是在自然率朴中讨生活,这就要求有一种新的书写工具来代替刀和石。

    毛笔的出现,以上问题便迎刃而解了。用毛笔来书写大字小字、直线曲线,无所不能,书写速度也大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毛笔的内蕴更丰富,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几乎都可以用毛笔来阐释。比如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在《传授诀》中说:“每秉笔必在圆正,气力纵横重轻,凝思静虑。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最不可忙,忙则失势;次不可缓,缓则骨痴;又不可瘦,瘦当形枯;复不可肥,肥即质浊。”这不是在谈中庸之道吗?又如,中国人讲究含蓄,把不激不厉、平淡天真作为最高审美理想,而毛笔书法能够“藏头护尾,力在字中”。再如,中国人爱以精神气骨品藻人物,书法亦有之,宋书家苏轼《论书》中曰:“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神气骨肉血”从何来?全赖笔墨功夫——“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卫烁《笔阵图》)、“血生于水,肉生于墨,水须新汲,墨须新磨,则燥湿调匀而肥瘦得所”(丰坊《书诀》)、“用墨,润则有肉,燥则有骨,肉不可痴,骨宜少露。笔得中锋,则肉在外而骨在内”(蒋骥《续书法论》)、“夫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指笔之心毫)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以副毛为皮肤,副若不圆,则字无温润也。所资心副相参用,神气冲和为妙”(李世民《笔法诀》)。如果书法舍弃毛笔,舍弃“笔软”这一特性,则筋骨血肉何来?神气风韵何存?而所有这些,用刀、石或者钢笔来表现,都不免捉襟见肘,大为逊色。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毛笔“软”的特性。如果没有毛笔的产生,也许只有汉字美术字,而没有中国的书法艺术。

    有人会说,毛笔后于刀石而优于刀石,而钢笔后于毛笔是否也优于毛笔?钢笔作为一种书写工具,其便捷简易,确实优于毛笔,这是文字的实用性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钢笔绝不是上乘的书法工具。钢笔书法之所以也称之为书法,那是因为它借鉴和吸收了毛笔书法的部分特性(而非全部!),如果舍弃这些特点,钢笔字断然不会成为书法艺术的。并且,毛笔书法蕴涵十分丰富,这绝非性“硬”的钢笔所可企及的。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