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亦论“虚”与“实”

shxw 2007-09-14 软笔书论 评论

     揭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之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则与思想,渗透到了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在企业管理、体育竞赛以及书画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我作为一位普通的书法作者,结合《揭子兵法》,浅谈书法创作中的“虚”与“实”。

    《兵法》中的“虚”,即空虚,兵力分散而薄弱。“实”,充实,兵力集中而强大。“虚”与“实”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曹操云:“能虚实彼己也”。杜牧亦云:“夫兵者,避实击虚,先须识彼我之虚实也”。

    纵观历代书法论述,从握笔、用笔到谋篇布局都论及虚实问题。通过实践,我感到在书学创作过程中的挥毫入纸为实,空中行笔动作为虚;用笔的“按”、用墨的“浓”;笔润的湿为实,反之,“提”、“淡”和“飞白”则为虚。整幅作品布白中的面与面、面与线、线与点无处不体现虚实变化。其中,虚实强弱的变化,便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亮点,也是作者艺术情趣的体现。如何处理虚和实的辩证关系,是创作成败的关键。一味地虚,导致的只会是不端庄,不沉稳;过度强调实,则会是一团黑,或是字如算子,淡然无味;再则,“虚”、“实”表现过于理性化,会给人以造作之嫌。因此,要自然地处理好这一关系,让“虚”、“实”之间矛盾发生得恰到好处,除了要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外,还要有对作品整体地把握以及掌控笔性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这方面的训练有量的积累。这种训练的开始可以多些故意,随着艺术感觉和艺术品位的提升,会渐渐变得习惯和自然。以正书为例,虽然正书大都以写实为基,如果过于实,再多些“法”,必趋馆阁之术,甚至成了美术字,这样容易千篇一律,作品的价值品位也将大打折扣。因此,书法创作就要像兵法中讲的那样,避实而击虚,虚实相转,克服用兵如常,才能出奇制胜。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