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艺术市场 / 正文

不薄今人爱古人

兰亭书童 2007-05-17 艺术市场 评论
         2007春拍书画部分共有5个专场——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一)和(二)、静观居藏傅抱石和张大千精品、当代书画,共计近800件作品呈现给收藏家。

  古代书画专场荟萃宋元明清历代作品230余件,展现出传统书画艺术温文尔雅、和谐精致的面貌,同时,时空跨度的巨大也造就了风格的变幻和多元,给现今藏家的选择带来无限的空间。

  本场时代最早的作品是马麟(南宋庆元-嘉定间,12-13世纪)的《梅竹图》(lot 1179),这是一幅难得一见的南宋花鸟作品。设色绢本,保存良好,纵26.5厘米,宽26厘米,更难能可贵的是在画面左下角有清晰可见的“马麟”名款。画面中寒梅数枝,横斜劲挺,盛开的梅花,与参差其间的绿竹穿插,偃仰扶疏,顾盼生情。造型精准,设色明丽,笔法秀朗,虽画的尺寸不大,但意境幽远、气宇不凡。表现出马麟不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把握自然美的能力,更有诗人般的取舍剪裁能力;他不仅有精准的造型手段,能恰到好处地摹写对象,更能生动地凸现其风姿神采,笔墨精炼而意趣自足。若拿今藏故宫博物院的马麟名作《层叠冰绡图》与之比较,更可发现它们在构图、画法及精神气度上的相似之处。马麟存世作品极少,全世界各博物馆所藏不过十幅左右,此幅佳作为著名画家、书画鉴藏家唐云收藏,经当代数位鉴赏家赞誉,曾作为《艺苑掇英》的封面作品。

  皇家收藏作为收藏圈永恒的题材,总是备受关注,此次《石渠宝笈》著录的作品共有4件。以钱维城(1720-1772)《雁荡图》(lot 1186) 手卷最为引人注目,此卷长731.2厘米,乾隆八玺全,并有嘉庆和宣统皇帝鉴藏印,著录于御制《石渠宝笈•续编》中。图绘浙江雁荡名胜,自双峰寺始,共五十三景。翠峰如簇、气势磅礴,代表乾隆盛世的词臣画家的典型面貌。

  丁观鹏(清乾隆间,18世纪)《伯牙抚琴图》(lot 1185)手卷,亦为皇家收藏,且本幅有乾隆皇帝御题:“高山流水”,并钤有“乾隆宸翰”印,以及嘉庆皇帝的鉴赏印。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中。据传丁观鹏绘琴、棋、书、画四卷,《伯牙抚琴图》即第一卷“琴”。第二卷“棋”,曾于2004年出现在欧洲拍场,被有识之士购得回国,2005年又出现在国内拍场,以627万成交。而第三卷和第四卷至今不知何处。这种玲珑手卷一般是乾隆皇帝命画,置于“多宝格”内,随时展玩的。乾隆以后,嘉庆帝将这批珍品封存在紫禁城建福宫中的静怡轩、延春阁等处。1923年建福宫失火,估计藏于此处的书画损失不少,“琴”、“棋”两卷逃过劫难,真有神物护持。但愿“书”、“画”两卷也尚存世间,则延津之合尚有希望。

  陈善、陈枚、张为邦、戴洪等《群仙献寿》(lot 1155) 册页十二开,设色绢本。每幅32.3×29.6厘米。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等皇家鉴藏印。此册为宫廷画家集体创作,据《石渠宝笈》记载,此册属于《院本寿意图》八册中的一册,大概是尊古薄今,《石渠宝笈》对本朝画家的画没有作详尽的记录,但是,其细密的描绘,精雅的敷色,画意的吉祥,用料的考究一望即是鲜明的宫廷画院绘画风貌,而从人物面目的刻画和构图用笔的细节更可分辨是出自哪位画家之手。因为流散出宫后修理装裱的错乱,以致和原来的记录有顺序上的错落,也不能聚齐八册,但是,从仅见的一册中,已分明可见《院本寿意图》的堂皇。

  乾隆帝(1711-1799)《岁寒三益》(lot 1156)立轴,水墨纸本,作于乾隆三十七年(壬辰,1772年),画幅86.5×62.5厘米。钤有:乾•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耋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三友轩、松竹一庭道心、新藻发春妍、石渠宝笈所藏等八玺。是乾隆帝遣兴挥洒的亲笔画作。与欣赏专业画家的作品不同, 藏家看重御制书画的着眼点在于御制。而御制的关键在于流传的斑斑可考,《石渠宝笈》的翔实记载是御笔书画最好的可靠记录,最让藏家放心。此图据《石渠宝笈》记载原存于圆明园之名胜——方壶胜境,方壶胜境位于圆明园福海东北角,是由临水的一组对称宫室构成,东西还各有一组小型建筑。原是祭祀海神之地。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此景化为废墟。乾隆皇帝的《岁寒三益》大约也是从此散失于民间,可称为圆明园的重要遗物。

  文人画一直是传统中国画的主流,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藏家的重视,价格的攀升也大有风起水涨之势。此类作品较多,风格多样,层次有别,是历来藏家收藏的主流作品。

  董其昌(1555-1636)《为玉检写秋山图》(lot 1173)立轴,设色绢本,画幅107.2×37.3厘米。庞元济《虚斋名画续录》、徐邦达编《改定历代流传绘画编年表》皆有著录。此画作于1616年,九年后董其昌重见此画,又题数语。画作裱边有徐邦达先生的跋语赞曰:“思翁论画有云: 画不可熟。又云:画须生外熟。二语于此图中可深探得之。”生与熟在中国画里讨论了几百年,拿捏到位的没有几个。生了偏向笨拙和呆滞,有失灵动,神采黯淡。熟了偏向油滑和浮躁,内涵浅薄,不免流俗。而将生与熟结合,无论是生外熟,还是熟外生,火候都不好掌握,董其昌和稍后的王原祁深悟此中妙理,为文人画开辟一新局面。从董其昌自跋和徐老题跋可确知此画为董其昌极精作品。

  恽寿平(1633-1690)《仿古山水册》(lot 1217)十开,设色纸本,每幅26.5×38.2厘米。著录于《恽寿平精品集》等十几本专业出版物中,可称名件,晚清王懿荣已称它为“京师藏家所有恽迹第一”。此册无年款,从款字看,应是他四十以后以成熟期的作品,仿董源、曹云西、陆天游、张居贞等宋元各家。和四王相比,南田所谓仿古,更加脱略形迹,是真正的“以意为之”。古人的形式,自然的丘壑都被他简化了,个人情调和笔墨趣味却更加突出,几乎每幅画都洋溢着一种淡荡清空的江南气息,是难得的佳作。
石涛(1641-1707年后)《荷花图》(lot 1259) 立轴,设色纸本。画幅92×51.8厘米。画上题有咏荷五律一首。曾由著名画家张大千、谢稚柳、唐云收藏,著录于《艺苑掇英》。画取荷塘一角,狂风将花和叶吹挤在一起,浮萍亦聚拢来,在一片混沌甚至有些混乱的格局中,荷叶之下,荷梗之后,却有水光浮现,空气流动;花朵是粉色的,花瓣已开始凋零脱落;老叶残花之旁,又有新叶矗起,野草丛生。深浅红白之中,点线纠织之间,秩序渐次分明。拥挤之中有疏朗,浓黑之中有淡荡,混沌之中有灵气,生命交替之中有蓬勃的生机。 全幅“当以气胜”,不愧石涛精品。

  罗聘(1733-1799)《看花古佛图》(lot 1266)立轴,设色纸本,画幅110.2×29.8厘米。吴湖帆题签,曾经著名收藏家钱镜塘和画家唐云收藏。此图写红枫绿竹之间,一罗汉正伎眉赏优糙昙花,后面湖石仅用墨染,不加勾勒,是罗聘常用的画法,与罗汉劲拙的衣纹相互映衬,在古厚生拙之中多了一份淋漓活泼的情趣。罗聘极善画,一般善画者易趋熟俗,但他却将工能演化成拙秀,后世只有齐白石可以方之。

  此外,文征明《长江大观图》长卷(lot 1176)、项圣谟《茅亭观泉》(lot 1194)、龚贤《南山春景图》长卷(lot 1214)、吴历《夏山图》(lot 1113)、王原祁《仿黄子久山水》轴(lot 1219)、郑板桥《兰竹图》四条屏(lot 1116)、黄鼎《仿北苑山水》(lot 1114)、钱杜《溪山艇子图》(lot 1277)、王昱《层峦耸翠图》(lot 1195)、 邹一桂《秋菊蝴蝶》(lot 1153)等也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作品。
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自晋唐宋元,到明清现代,留下墨迹蔚蔚壮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收藏家都为之不遗余力,在近十年的拍卖中,相对绘画,书法则似乎被低估了,而从去年秋季始,书法渐渐成为收藏的新热点。此次古代专场中不乏书法佳作呈现,尤其值得珍视的有:张即之《行书诗翰》册(lot 1178)、吴宽、文征明、王登等《明贤遗墨》(lot 1319)、张瑞图《行书〈书评〉十二条屏》(lot 1124)、王铎《手书诗文稿》(lot 1320)、康熙帝《临米芾千字文》长卷(lot 1142)、郑板桥《行书八言联》(lot 1130)邓石如《隶书七言联》(lot 1133)、赵之谦《篆书七言联》(lot 1329)、《行书五言诗》(lot 1255)、《楷书四条屏》(lot 1141)等等,都很精彩。

  另有一些中小名家作品,相对传世作品较多,我们筛选的余地也较大,因此在拍卖中常常有精品出现。初入此道者可由此及彼,以此作为深入传统文化的门径。眼光独到的藏家为建立特别的收藏系列,往往可以从中小名家的精品中拾遗补缺。细读图录,藏家定有收获。

  近十年来国内专注于古画收藏的“赏真斋”,以其严谨的鉴赏理念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态度,收藏了许多高质量、高品味的古代书画,在我们善意地推动下,原本从不将藏品示人的赏真斋主人选择了十八件重要藏品拍卖,也可谓是古画专场的一个亮点(精品赏析栏目另附专文介绍)。

  有品味、有质量的私人藏家专场,近年来备受世人瞩目,本次亚洲重要收藏家静观居的藏品专场以傅抱石和张大千的十幅极为精彩的作品组成,其中大部分作品都是藏界熟知的名件,是艺术大展或专业出版物必不可缺的栋梁之作。傅抱石的《布施图》(lot 705)、《虎跑泉》(lot 701)、《屈原》(lot 702)、《洗桐图》(lot 704)、《湘夫人》(lot 703);张大千的《乔木芳晖》(lot 710)、《久雨初晴》(lot 709)、《赠君璧团扇仕女》(lot 706)、《文苑图》(lot 707)、《天悬瀑布》(lot 708),将两位大师各时期的典型风貌和题材荟萃一堂,如此水准高超的私人藏家专场前所未有。

  近现代书画450余件作品分为两个专场拍卖。以齐白石、徐悲鸿、溥儒、张大千、傅抱石、吴湖帆、于右任、丰子恺、朱屺瞻、李可染、黄胄等作品最为精彩。

  徐悲鸿《卖花女郎》(lot 517)作于1938年居四川时,后再赠友人时重题。应该是一幅画家特别创作的作品,这个画稿以后未曾再见重复。卖花女郎为侧面造型,眉目清秀,面型消瘦,淡花青加水墨渲染的衣衫和素白的裤子,更表现出卖花女的质朴和清贫,花篮里牡丹的繁盛和娇艳,与卖花女的素净对比鲜明。此画虽然保存状态不尽如人意,但是原装原裱,签条“卖花女郎”还是徐悲鸿亲笔所书,十分珍贵。相信经过高手重新装裱后,定能焕然一新。此次还有蒋碧薇旧藏的徐悲鸿1944年作《枇杷》(lot 731),此图出版在《蒋碧薇珍藏近代名家书画选集》中。另外,《修竹大鸡图》(lot 519)、《双吉图》(lot 518)、《猫》(lot 520)也是徐悲鸿的精品。

  齐白石的画向来是艺术品市场的常青树,本次我们准备了40件作品,其中,齐白石的《钟馗渡河图》(lot 727)是从未见过的题材。齐白石在题识中自言:“从来画钟馗者,冬心翁画醉钟馗,记已详载,未有画钟馗渡河,有之,自此图始。”看来他是破除陈规,有意创新。浩淼宽阔的水面上钟馗的小船由东向西驶来,一身红袍的钟馗威风凛凛,比钟馗这个主角更引人瞩目的是他身旁的三四个赤身小鬼,她们不像他人笔下的小鬼那么面目狰狞,反倒显得可爱活泼。有的撑篙,有的划浆,有的身配宝剑,站在钟馗身后充当侍卫,还有一位梳妆长发的,好像在翩翩起舞,大家其乐融融。构思新奇,出人意表!此外,齐白石的《无量寿佛》(lot 544)、《牵牛蜻蜓》(lot 718)、《老鼠翻油图》(lot 722)、两套《花鸟四条屏》(lot 770)(lot 541)、《雨后山居图》(lot 726)、《达摩》(lot 724)都是难得的佳作。还有齐白石《致黎锦熙信札》(lot 768),包括齐白石70岁后给黎锦熙的信札十九通,另邮资明信片一件、手递信封一件,是研究齐白石书法和生平的好资料。黎锦熙(1890-1978),语言文字学家,字劭西,与齐白石为湖南湘潭同乡,曾任《长沙日报》总编辑、湖南省第一师范教员等。1920年起,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等校国文系教授,讲授国语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齐白石与黎家素有交谊,居京华后与黎锦熙来往更加频繁,黎锦熙曾与胡适编撰《齐白石年谱》,1956年在黎锦熙的推动下,齐白石生前最后一本画集《齐白石作品选集》编辑成书。与知音的往来通信,文献价值不可等闲视之。

  陆俨少《雁荡雄姿》(lot 824)设色纸本,作于1983年,画幅178.5×189厘米,是最大的陆俨少青绿山水作品。这幅画雁荡春色的宏幅巨帙洋溢着春天的气息,正如陆老在题识中所写的:“春序来临,草木怒长,弥望翠绿,一片生机。”
任颐《天仙赐福图》(lot 915)立轴,设色纸本,画幅245×120厘米,是任伯年中晚期的大幅精品。任伯年早年从学任熊、任薰,人物画深受陈老莲影响,直至宋人笔法,继承了缜密工整的勾线,以及夸张的造型,1880年后他更多地从八大画里学到了中锋运笔的圆润,人物的线条更趋含蓄,锋芒内敛,流畅洒脱。此幅作于光绪戊子(1888年),是其中晚年的作品,人物衣纹繁复,但流畅完整,钉头鼠尾的线描也不那么夸张,由于幅面的巨大,他还是着力于用笔的顿挫,以免纤弱,很有力度和气势。

  傅抱石喜以唐人诗句为题作画,而此幅《松院鸣琴》(lot 610)以南宋杨妹子题马远松院鸣琴诗为题,自属罕见。崇山峻岭于暮色之中,渐远渐黯,只有近处山亭中的抚琴人,包围在重墨渲染的密林深处,显得格外分明。“松院静,竹楼深,夜沉沉,清风拂枕,明月当轩,谁会幽心。”诗情画意,尽在不言中。另有傅 抱石《茅亭听泉》(lot 803)和《听泉图》(lot 804)则是两幅尺寸较大的金刚坡时期的山水佳作。

  值得关注的还有近十幅溥儒台湾时期的作品。以往大陆藏家较少看到溥先生渡海之后的画,而习惯性地收藏其大陆时期的作品,不免局限地看待了溥先生的艺术成就。实际上,他晚年在台湾潜心创作的这十几年是他艺术生命中很重要的时期,如果收藏溥先生的画而少了这个部分,亦当遗憾。本期选择了诸如《双鸽图》(lot 852)、《高阁危岩》(lot 855)、《山水对屏》(lot 858)等,都不失为佳作。

  今年适逢李可染先生诞辰100周年,在一系列出版和大展之前,我们有幸收到几幅作品可谓不易。尤其值得留意的有《峡江行舟》(lot 862)、《万山行》(lot 863)、《观瀑图》(lot 626)、《春雨江南》(lot 864)、《清漓帆影》(lot 865)。

  还值得关注的是台静农先生藏张大千书画系列。台静农(1902-1990),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字伯简,安徽霍丘人。曾于北京辅仁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校执教。1946年,赴台从事教育工作,执教台湾大学,在任二十年间,奠定了台大中文系学术传统,在台湾,则被尊许为“新文学的燃灯人”。 台静农与张大千30年代初在北平相识,其时二人常与溥心诋、张伯驹过从,唱和诗文,品谈书画。后大千先生虽流寓海外,仍常有诗画相赠。直到张大千从海外归来,定居台北外双溪摩耶精舍后,聚会小酌,品酒论古,成为二老晚年生活的大事。台静农极为尊崇张大千,称其“一生绚烂”。此次征集到张大千赠台静农书画8幅,或为台老夫人祝寿的《嵩寿》(lot 844),或表现大千取法敦煌,又善画现代人物的《印度仕女》(lot 845),或常在年节悬挂在台老客厅的《双桃》(lot 846),张张画作都记载着两位老友的情谊。

  启功先生的对联:“能将忙事成闲事,不薄今人爱古人”,这当是拍卖界人士努力的方向,想到这里,写到这里,基本可以住笔了。同样精彩的作品恕不能一一叙述,仅列画名,并附图于此,读者可先睹为快。

Tags:今人   古人   不薄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