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美术 > 中华绘画 / 正文

黑龙江省国画会会长于志学:创立冰雪山水(图)

兰亭书童 2012-03-11 中华绘画 评论

  于志学,1934年出生。冰雪山水画创始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创作院创作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专家工作室导师、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艺术创作院名誉院长、黑龙江省美协名誉主席、黑龙江省画院荣誉院长、黑龙江省国画会会长,冰雪画艺术研究会会长,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第六届中国美协理事。201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纪元世界联合艺术联盟科学院授予于志学“第一位中国院士”。

密林深处 (国画) 于志学

  密林深处 (国画) 于志学

  艺评

  邵大箴

  中国传统山水画的技法体系,基本上是以描写中原的自然景色为对象的绘画实践逐渐形成的,兼顾南方之柔美和北方之刚性美,主要由统称水墨的笔线和黑色的墨加以表现。在讨论于志学的绘画时,我想说的是,要真正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这位艺术家的成就,必须弄清楚他的艺术主张和绘画实践提出的文化背景和它们存在的理由。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进行中国画创作的于志学,在山水画领域提出创造“冰雪山水”的艺术主张,并在技法上运用“雪皱法,泼白法,重叠法,滴白法,排毛法,光栅法”及“画山无石,画林无树,画树无枝”的三无画法,做创新的尝试。在理论上,他提出“创建中国画第三审美内涵——用光”、“新传统主义”、“冷文化”和“笔墨当随心境”等思想,在画界引起不小反响,赞誉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从学术的角度看,这是正常的现象,说明了美术界思想的活跃和多元。艺术这件事,不论是艺术观念还是实践,从来就应该有多种声音和多种表现形式,允许有学派的争鸣。而各学派之见,又难求全面,相互之间不可缺少理解与宽容,只能在切磋与讨论中追求真理,并允许求同存异,为艺术探索广开门径。艺术不同于科学,它的不同表现形式既来自客观对象的丰富多样,又源于不同人们的兴趣与爱好。俗话说“兴趣与爱好是无法争论的”,这便是艺术创作的风格面貌切忌千篇一律的原因。

相关报道:

·翰墨连缘情 两岸一家亲——记农民企业家连文成的书画情缘

·耄耋老人作书画 愿赠雷锋榜样人(图)
·汕头女水彩画家义卖书画捐助治疗白血病女孩
·耄耋老人作书画 愿赠雷锋榜样人(图)
·21位女书画家国际广场秀美丽

新牧女图 (国画) 于志学

  新牧女图 (国画) 于志学

塞外风光之二 (国画) 于志学

  塞外风光之二 (国画) 于志学

  于志学的艺术主张,归纳起来一句话,就是要克服传统山水画以笔墨皱法为主要手段的表现方法,做适合描写东北冰天雪地景色的创新探索。他以黑龙江地区的雪景为依据,进行新的冰雪山水艺术研究,大胆提出了自己新的理念。中国传统山水画中,也有一些描绘雪景的杰作,但是表现东北地区冰天雪地的作品少见,更没有形成画派。于志学专攻冰雪山水,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在绘画中表现光。“光”在西方绘画中是重要的角色,中国传统山水画对光则有省略,或者说是“视而不见”。这是中国传统绘画重整体把握,重在平面中用笔墨语言表现思想感情的艺术体系所决定了的。它的观察法和表现法不依赖于自然科学如物理学、数学和光学等等,因此,它舍弃写实的造型和立体的空间,减弱对色彩的运用。这是与西画写实体系不同的写意体系。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

  描写冰天雪地的山水,必然要寻找新的技法,他的这一套笔法墨法和表现光的方法,是为他创造“冷逸之美”的艺术宗旨服务的,必然与传统山水画的观念和技法不尽相同,甚至有点离经叛道的味道。但是,于志学深知传统中国画理念体系的博大精深,也深知古代艺术典范难以企及或超越,他明智地声称,他的艺术理论是与文人画的“师心”理论相通的。他的“笔墨当随心境”的说法,便与宋人师古人,师自然,更要师心的主张一脉相承。当然,作为艺术创造的“冰雪山水”,是一门大学问,其理论和实践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完善,不可能一蹴而就。身为这一主张的倡导者,于志学也在不断地通过探索的途径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以冰雪山水闻名于画坛,往往使人们忘记于志学还擅长人物画的创作。于志学多才多艺,有全面的造型功底,他在山水画领域驰骋才能的同时,创造了不少描写古今人物的形象。不同于冰雪山水的是,他笔下的人物造型多用富于变化的、周折有致的线条勾勒,赋予色彩,写形传神,有构成的意味,有生活气息,也有装饰趣味。有人把他的冰雪山水和人物分割开来看,以为前者是对传统的超越,后者是对传统的继承。我倒以为,倘若没有传统绘画的功底,他很难提出革新山水画的主张;同样,他在冰雪山水方面探索的甘苦,也有助于他对人物画的深入研究。这两者相辅相成地构成了于志学在当代中国画坛的形象。

  画坛绚丽多彩,流派林立,这是大好现象。如果各个流派的学术主张,更具有学术性,中国绘画则前途无量。而建立以深厚学术为依托的流派,是目前中国画坛迫不及待的任务。相信于志学冰雪山水的主张和实践在画界引起的反响和讨论,会有助于这种学术氛围的形成。

相关报道:

·翰墨连缘情 两岸一家亲——记农民企业家连文成的书画情缘

·耄耋老人作书画 愿赠雷锋榜样人(图)
·汕头女水彩画家义卖书画捐助治疗白血病女孩
·耄耋老人作书画 愿赠雷锋榜样人(图)
·21位女书画家国际广场秀美丽

塞外风光之一 (国画) 于志学

  塞外风光之一 (国画) 于志学

  故事

  卞毓方

  冰雪惊奇

  “文革”前,有一年冬天,于志学到内蒙古杜尔柏特旗。那天,捕鱼队凿冰撒网,他跟随写生。鱼在网里蹦,笔在纸上飞。于志学拼命地画,入迷地画,忘了时间,忘了寒冷,忘了饥饿。直到笔底的线条模糊难辨,这才惊觉日色已昏,抬眼,偌大的湖面,空空荡荡,哪有捕鱼队。恐惧袭来,他记起捕鱼人的嘱咐:“冰上活动,千万跟紧队伍。湖区狼多,天一黑就会成群结伙出来觅食。”因为投入,所以落单。因为怕狼,于是拔脚想跑。谁知脚抬不动,低头,两只鞋已冻牢在冰面。甩掉鞋跑吧,不行,冰面不是一里两里,三里五里,这一跑,准保把脚冻掉。没奈何,赶紧掏出铅笔刀,使劲刮鞋底的冰。刀小,冰厚,好不容易抠出鞋,暝色已如天罗地网,当头罩下。

  于志学凄凄惶惶,撒腿就跑。穿过一片萧索的苇塘,迎面射来四点荧光,果然是狼!两只,一左一右,虎视而眈眈。必须镇定,他原地不动,侧身半蹲,横扎马步。感觉背着的画夹碍事,一把扯下,心慌,动作过猛,带子散开,画纸趁乱随风飘扬。前面蹲着的那只狼,不知这飘飘扬扬的画纸是何种“新式武器”,惊得扭头就跑。

  于志学也趁机夺路而逃,没跑多远,两只狼又堵在了前面。有了刚才的经验,他把剩余的画纸撕成碎条,一条一条向狼扬去。满满一画夹的稿纸,顷刻化为乌有。接下去还有什么招?他焦思苦想。有了!眼前电光一闪,他想起身边带着手电筒。这玩意儿管用,掏出朝狼一晃,狼立马后退几步。退归退,狼并不撤走。电池的电量有限,他不能老晃。人狼僵持,双方都在等待。眼看就要坚持不住……远处传来了人们的呼喊——捕鱼队发现了他的失踪,返回找他来了。

  另一个故事。 “文革”后,他到大兴安岭体验生活,也是冬天,零下四十多摄氏度。于志学随老猎人拉基米进山打猎,他提出要看美人松。老猎人爽快答应,老猎人在前面健步如飞。他在后面紧追。于志学被落下了。

  眼看被老猎人落得太远,他血气上涌,擅自离开对方的脚印,抄走近道。没走几步,就一脚踩空,跌进雪坑,身子一个劲地往下沉,沉,沉……心跳到嗓子眼儿,自料凶多吉少,突然身体被什么一兜,停止下沉。他伸手摸索,是画夹的背带挂住了上面的树枝。画夹!又是画夹意外解危!来不及细想,赶紧解下腰挂的皮犴绳,牢牢拴住树枝。他尝试拽着皮犴绳向上爬,冬天树枝变脆,三扯两扯,嘎吱欲裂,他不敢继续拽,只能干等,等老猎人反身来救。

  救星来了!上方传来老猎人的呼唤,原来,老猎人翻过一座山头,扭身不见于志学的踪影,高喊也无人回应,急忙掉头寻找,顺着他的脚印,找到他陷落的地点。老猎人迅速伐倒一株又高又直的白皮松,用皮犴绳套紧,慢慢送进雪坑。于志学抱着树干爬上地面,重见天日……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从1960年算起,经历二十年的冰雪写生,于志学终于以崭然一新的技术、语言、题材,创造出既非继承传统、又非嫁接西洋的中国冰雪画。他本人,也因此被认定为冰雪画派的开山老祖。

  出版

  于志学散文集《大柳树的儿子》,近日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3月17日上午10点将在西单图书大厦举办于志学散文集签售活动。

相关报道:

·翰墨连缘情 两岸一家亲——记农民企业家连文成的书画情缘

·耄耋老人作书画 愿赠雷锋榜样人(图)
·汕头女水彩画家义卖书画捐助治疗白血病女孩
·耄耋老人作书画 愿赠雷锋榜样人(图)
·21位女书画家国际广场秀美丽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