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篆刻 > 印坛人物 / 正文
我认识张鸿林是在1984年,那时我刚刚获得了全国首届篆刻征稿评比的一等奖,一时间爱好者求教的信件纷纷涌来,堆满了案头。我只能从中选择基础较好且风格相近的印拓给予点评。其中有一封从新疆寄来的印拓,有临摹乔大壮先生的“协和万邦”、“光明海”印,有临摹我刻的“猛志固常在”印。可谓惟妙惟肖。我把这件印拓拿给业师蒋维崧先生看,蒋老仔细端详了许久,啧啧称奇。说简直可以乱真,并嘱咐我应该很好指导,这便是张鸿林寄来的印拓。那时候鸿林还在南疆的若羌县二中当中学老师,从他寄来的照片看,炯炯有神的双眼,高高的鼻梁,嘴上还留了两撇小胡子,活托一个新疆少数民族的小伙子。后来我才知道,鸿林居然是我的老乡,他父亲原是济南人,20世纪50年代支边才去的新疆,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那以后,鸿林每隔一段时间就寄几方印拓来,让我评点。就这样过了一年多,有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鸿林打来的,他告诉我已经到北京了!从若羌县到北京,坐汽车,倒火车,足足花了五天的时间!这真是让我十分感动,我从内心深处佩服他对篆刻的热爱和执著。于是我就把手头时常翻阅的《乔大壮印蜕》送给他,——这是我从连劭明那里借来复印装订的惟一一本乔先生的印存,也是我当时能找到的最好的一件礼物。
1986年9月,我考上蒋维崧先生指导的研究生,也许是我的疏懒,渐渐的就与鸿林失去了联系。不过每次看全国的篆刻展和篆刻的一些作品集,我都会看看新疆的作品,看看有没有鸿林的作品,结果每次都能看到鸿林的新作。看到鸿林的篆刻,我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看着鸿林的篆刻一天天成熟,我感到由衷地高兴。后来才知道,鸿林1989年已经离开了中学,到库尔勒市人民法院做了一名法官。2000年,鸿林又一次来内地,不过这次我们是在济南见的面,这时的鸿林已经是库尔勒法院的副院长了。在济南,鸿林拜见了他仰慕已久的前辈——蒋维崧先生。蒋老对鸿林的篆刻予以悉心指导,并为鸿林题写了“鸿林印存”、“张鸿林书法篆刻展”,蒋老为鸿林写的一幅金文条幅很有意思,“静听松风寒”。我觉得不能仅仅把它看作是一幅书法作品,其中也深含了蒋老对鸿林这些年来一直坚持治印,一直学习乔派印章风格的褒奖与肯定。
鸿林对艺术是执著的。他在若羌二中当老师时,地处偏远之地,沙海之中,加上条件艰苦,他只能在教学之余,就着木床板写字、刻印,要想找到一本碑帖、印谱,都要托朋友去买,或者到出版社邮购。就是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鸿林没有放弃。到了法院以后,每天除了繁忙的公务以外,还要有多少应酬也是可以想像的。但是鸿林能推掉所有不必要的应酬,回到家里静下心来写字、治印,这一点,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得到的。没有一点对艺术的执著精神,恐怕很难坚持下来。
古人云:“少则得,多则惑”,看了鸿林刻的图章,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以乔派印章为基础,掺以黄牧甫、赵之谦,直追秦汉,我也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感觉到在这条路上,有很多可以发展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这几年很多人都在思索篆刻的创新和发展问题,随着出土文献的大量增加,人们对简牍帛书、陶文玺印的研究和认识都较前人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对古文字认识的数量也大大超越了前代。篆刻家们在“印外求印”的路上有了更多可以参考的资料。但是,“印外求印”并不是简单地把简帛书或其他载体上的文字照搬到印章上去,而是要经过篆刻家们别具匠心的改造,以使之适应印章的形式,同时也可以使印章更加丰富。我也曾经作过一些尝试,但反回头来看鸿林的印章,虽然没有揉进那么多东西,却也有一种纯净的美,这便应了“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
有人说鸿林的印章没有多少创新,我不否认这种说法。创新固然可贵,但创新并不是每个篆刻家都能做到的。从篆刻史上看,一个时代能有一两个篆刻家创出一点新来就不容易了。看看浙派就有西泠八家,丁敬之下的七人都在沿着一条路走,不也能跻身大家之列吗?何况一个篆刻流派的形成,往往需要几代人的发展与完善,而不是一两个大家的绝响。与其跟着时下一些风潮乱追,倒不如在前辈开辟的大道上去延伸、发展。这是一条“渐悟”的路子,只要坚持不断地修炼,总会有修成正果的一天。
鸿林的印章也有自己的新意,每个篆刻家的创作,都会把自己对篆刻的理解反映到作品中去,即使想模仿,也很难做到跟所模仿的对象一模一样。刻意求新求变者自不必多言,印史上的摹印一派,其实也各有特色,明眼人一看便可以分辨出来。像鸿林所刻的“寿无疆”(图1),布局的开合已与壮翁有明显不同;“仁则寿”(图2)一印又糅合了陈巨来的线条,而“润物细无声”(图3)又将壮翁与蒋老的风格成功的结合到一起,布局得体大方,“细”字所形成的空白与“声”字下方的空白互相呼应,“无”字既与“声”字有穿插,又与“物”字紧紧相连,疏密设计颇见巧思。当然了,要按更高的要求来衡量,鸿林的印章还没有完全成熟,没能形成自己独到的面目。但这也说明鸿林的印章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相信以鸿林的执著精神,加上在书法篆刻上不断地努力,学问、修养的不断增加,在篆刻艺术上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2000年我到新疆去,鸿林陪我去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他指着一片树,告诉我说:这就是胡杨林,它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下后千年不腐。我被这种精神震撼了! 看看鸿林的篆刻,想想鸿林在艺术上执著的精神,不正像沙漠上的那片胡杨林吗?
张鸿林和他的篆刻
- 上一篇:吃甜食的蚂蚁 ——徐庆华
- 下一篇:铁笔一生 鞠躬尽瘁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2-28景阳冈武松打虎 也说石农刻印章
- 04-22春风化雨刻薄意---初识雨翼
- 04-07中国书协会员吕庆宜篆刻作品选登
- 04-02著名篆刻家陈兆育作品欣赏
- 08-13北碑晋唐书法入款的篆刻家矫健
- 07-31霍文才 书印双绝的青年才俊
- 07-09胡 强 游刃不倦,秋石千印
- 07-03高申杰 始知真放在精微
- 07-01高庆春 熟事要当生事做
- 06-19戴 文:书画兼修 游刃篆刻
- 11432℃赵之谦篆刻作品欣赏
- 5284℃齐白石的篆刻艺术
- 3534℃男低音刘彦湖
- 3494℃苏金海其人其印
- 3273℃尽精微 致广大——说说毛国典的篆刻艺术
- 3097℃辟一代书刻雄风(博物馆巡礼)
- 2768℃来一石其人其印
- 2573℃著名篆刻家陈兆育作品欣赏
- 2564℃中国书协会员吕庆宜篆刻作品选登
- 2482℃我与杲伟
- 02-28景阳冈武松打虎 也说石农刻印章
- 04-22春风化雨刻薄意---初识雨翼
- 04-02著名篆刻家陈兆育作品欣赏
- 11-12近现代苏州印人小传
- 07-04王禔(1880—1960)
- 06-04齐白石生平——从雕花匠到艺术家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