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史树青兰亭献宝

shxw 2008-07-14 软笔书论 评论

    1991年,我在兰亭书法博物馆楼上接待了一对老年夫妇,老先生满头银发,具寿者相,个子不高也不矮,有点胖,一双小而透神的眼睛,总是带着微笑,看上去慈祥和蔼,穿着也十分朴素。陪同而来的绍兴文物管理处刘侃介绍说,这位就是国宝级的鉴定家、收藏家、学者史树青先生。

    史先生这次来兰亭,有两个目的:一为实地踏看一下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地理环境,感受“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的氛围;二为送给兰亭文物保护所一件明代陶望龄题榜“兰亭古迹”的手迹复印件。

    史先生从提包里取出一卷纸,一边展开一边介绍说:“陶望龄,是你们绍兴人,明代著名的文学家。这‘兰亭古迹’四个字,写得风神潇洒,十分清雅,显然是他曾为兰亭胜迹而写匾额的底本。”

    我在明万历《绍兴府志》上的“兰亭图”中看到过,锡杖山旁桥边的入口处有一石牌坊,上刻“兰亭古迹”四个大字,可能就是陶望龄题写的,果真如此的话,四百年以后再流传到兰亭,也是人间奇迹啊。

    史先生接着说:“这件墨迹,我已珍藏50年了。那是1941年,我考入北平辅仁大学读书,当时学校旁边的护国寺有一个旧货市场,我在那里购得陶望龄书写的‘兰亭古迹’四个大字,是纸本,高32厘米,横96厘米。明代榜书底本墨迹,传世极为稀少,而陶望龄所写的榜书,更是没有见到过,所以,我就请老师傅装裱成卷,再陆续请一些名家题跋,先后在手卷上题跋的有周肇祥、俞陛云、启功、王森然、沙孟海、周汝昌、谢国桢、郑诵先等先生。那件真迹手卷,我已捐给首都博物馆,这次带来送给兰亭的是复印本,我想可能对你们恢复明代旧观会有用处。”

    我说:“我们可以考虑把它刻出来,做出匾额,这是很有意义的。”

    他说:“如果将来做匾的话,可以把沙老(沙孟海)的题跋用上去,其他的题跋就不必做上去了。”

    陶望龄是个文学家、学者,平生编著文集上百卷,并不以书法享大名。得到这件墨宝以后,我多次静静地欣赏,深为陶望龄的书法所叹服。“兰亭古迹”四字,懂书法的人都知道,看看容易,写起来是难的。“兰”、“迹”两字繁,“亭”与“古”稍简,四字凑在一起,要写好它,颇费思量。由于陶望龄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故其经营安排得极为妥帖,“兰”字修长爽利,“亭”字形长略肥,前后两字似乎稍有不合。第三个“古”字,笔致均与“亭”字相协调,第四个“迹”字是关键,也写得修长爽利,与“兰”字相呼应协调,起到了补救全篇的作用。再观整幅作品,具二王风骨,洒脱而不失端严,饶有文人气息,可与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相媲美。

    过了一年多,我请绍兴刻字名家王国荣找了一块上好的木板,将“兰亭古迹”四个字及沙孟海的题跋一起刻到了匾额上,挂在兰亭的入口处,确实有“顿还旧观”之感,仿佛回到了明代。史老先生知道后非常高兴,认为总算完成了他的一个心愿。

    2004年兰亭书法节,我们邀请42位当代诗人与书法家举行兰亭诗书雅集,史树青先生也应邀前来,并借来了他已经赠送给首都博物馆的陶望龄“兰亭古迹”真迹手卷,在曲水流觞的时候,向海内外嘉宾进行了展示,使我们大饱眼福,一睹它的真容。史先生还即兴题了七绝一首:“上巳遗风直到今,兰亭一叙苦难寻;门额古迹传千古,论值堪称应万金。”并跋“余以陶望龄书兰亭门额手迹,邀同集诸公赏之。”从中可见他的得意与欣喜。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