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当代精粹 > 书论 > 软笔书论 / 正文

“方便面”与“满汉全席”

shxw 2007-09-26 软笔书论 评论

    近期拜读了《书法报》刊登的几篇有关跟风的讨论文章,感受颇多,真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人也想趁此凑凑热闹。

    裴先生在《跟风何罪之有》一文中提到:跟风现象古已有之。大家都知道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梁巘《评书帖》中以“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对以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书法风貌和审美追求做了简洁明了的概括。这些不同的审美标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和现在的“跟风”之风没有太大的不同……

    表面看来都是“风”,其实质却有天壤之别。众所周知,中国书法几千年来,大家、名家层出不穷,每个时代的书风各有不同,每个书家各有明显的个性,但他们都是在“法”的基础上继承、创新、发展起来的,这种承传就是传统,就是上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也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之魂。

    就拿对近代影响最大的“宋四家”来说,他们就是赵宋王朝书风的刮起者,可他们哪一位不是从自幼临写名家经典书作开始,哪一位不是在笔墨技巧上下足了功夫,米芾四十岁之前还在做“二王”的书奴,四十岁之后便一跃而起,一鸣惊人。四家之首的东坡先生,虽然高呼“我书意造本无法”,然观其大作哪字不在“法”中。他们不仅是书法家,而且还是政治思想家、文学家、画家和诗人,正是他们的学识和修养,才造就了宋人“尚意”的书风,这股富有深厚内涵的“风”难道不值得跟吗?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砸碎思想上的枷锁,从封闭中解放出来,“引进热”席卷了全国,书法界也接纳了“西方美学观”和“日本墨象派手法”,传统的书法艺术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作品”做得越变形、越怪,越是“好作品”。当书艺走向了市场,受利益的驱使,一个没有书法修养者只靠东抄西凑的两篇短文,便被吹捧为“书法理论家”;没拿过几天毛笔的人转眼间成了“书法名家”;展览热、出书热风起云涌。获奖者名利双收,落选者则奋起直追,一些有实力的老书法家为其名也不得不违心地让弟子加入跟风的行列之中,尤其是一些“名家”也在牵强附会,附庸风雅,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时风愈刮愈烈,跟风越跟越紧,致使参与者染上了急功近利症。大多数作品点画扁平,浅薄无力,宣泄无度,不见丝毫书卷气。频繁的展事,迫使跟风者致力于打探风向,研究对策,无暇学习深造,从传统书艺中吸取营养,导致底气不足,加之风向多变,尽管竭尽全力,却也实难跟上。此“风”跟之何益?

    两者虽都是“风”,然传统风一刮可至上百年、上千年影响至今,有如一桌“满汉全席”回味无穷。而当今“时风”一“展”一变,昙花一现,好似一碗“方便面”,虽能充饥,但口味不佳,营养不全。

    对书作进行适当的装饰无可厚非,但只是为了吸引评委的眼球而绞尽脑汁、精心策划则大可不必。“无意于佳乃佳”,打铁还须自身硬。

    当代时风的兴起,评委们功不可没,这多变的时风令人遐想不已:是评委没有一个符合艺术发展的基本原则,还是评委的水平只限于表面形式对眼球的冲击力?

    是“风”总要刮过去,只是盛行时间的长与短,只有含金量高的书风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否则,都是短命的,可曾记得历史上盛极一时的“飞白书”、“游丝书”早已销声灭迹。

    跟风者无罪,但有弊!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