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学堂 > 书画院校 / 正文

众议:美术教科书应温故知新

兰亭书童 2013-12-24 书画院校 评论

  如何实现美术教科书在教育使用中的优质化?如何推动美术教科书以新方式走进新课程?首先,美术教科书的修订应该常态化,每两三年进行图画变换,或者把一些过时的内容予以修改。其次,教科书的编纂体例需要建立在历史回顾基础上的“温故而知新”——以历史为鉴,在继承的基础上借鉴中外优秀成果,在教育理念、编纂意图上去芜存菁。再者,美术教科书的形式与内容也需要在大美术领域中“温故而知新”——不是弱化基础知识、基本技法,彻底抛弃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而是要在文化开放性、包容度越来越强的今天,在美术与生活的互动越来越广泛的时代,以

  美术教科书与美育休戚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回望我国中小学美术教育和教科书的改革之路,无疑有益于当下美术教科书的编撰。

  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学制教育纲要“壬戌学制”于1922年制定,其中对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指导性原则: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与趣味性的统一。受其影响,美术教科书将构图原理、工艺制作,甚至缝纫等相关技能都纳入其中,内容变得丰富起来。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制定及教科书编写开始学习苏联中小学的图画教学体系,“现实主义”的写生成为主要的学习形式,而我国古代的绘画、雕塑、工艺等只有极少部分出现在课本中。改革开放迎来了美术教育的春天。1979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依据其编写的《全日制中小学美术试用课本》,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套全国通用的美术教科书。它一改之前片面强调教授图画知识技能的倾向,内容涵盖素描、速写、中国画、雕塑、书法篆刻等学习领域。美术欣赏的范畴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得到针对性拓宽。同时,对中国传统艺术内容学习的加强,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纲多本”是教科书编写政策的又一大变革,自1986年实行之后,美术教科书在工艺领域内增加了设计相关内容,遗憾的是两者的内容缺乏内在的联系。进入新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式启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201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强调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多元化”、“综合化”转变,美术教科书也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表现生活的主题有机结合。

  目前,人民美术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等11家出版单位都出版有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且各有特色:人美版着力以审美教育为主导,突出人文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学习兴趣;人教版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创意丰富多彩,具有综合性和选择性;江苏版注重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教学活动设计富有新意,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岭南版加强了工艺设计,力图从小学开始培养儿童对设计的兴趣;江西版注意弘扬民族、民间美术传统,结合革命老区特点,教学活动中渗透革命传统教育。无论是学习内容,还是注重民族、民间艺术的学习和传承,这些教材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美术教科书面临着新挑战:美术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令人眼花缭乱;教科书循环使用、内容更新慢等,常常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以及不同年龄段认知水平的需求。

  如何实现美术教科书在教育使用中的优质化?如何推动美术教科书以新方式走进新课程?首先,美术教科书的修订应该常态化,每两三年进行图画变换,或者把一些过时的内容予以修改。其次,教科书的编纂体例需要建立在历史回顾基础上的“温故而知新”——以历史为鉴,在继承的基础上借鉴中外优秀成果,在教育理念、编纂意图上去芜存菁。再者,美术教科书的形式与内容也需要在大美术领域中“温故而知新”——不是弱化基础知识、基本技法,彻底抛弃传统的美术教育方式,而是要在文化开放性、包容度越来越强的今天,在美术与生活的互动越来越广泛的时代,以更为准确、全面、深入的中外美术知识和技法为基础,在教材中增加新的形式和内容,增强“美的蒙养”的教育目的。

  教科书是教与学的依据,教科书有高度,教学才能有深度。可见,美术教科书在美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觑,理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Tags:温故知新   教科书   美术   众议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