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20世纪80年代末,我在湖北教育学院进修,文字学教授关于古文字的表述和书法表演,使我对殷商甲骨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始收集与甲骨文相关的资料。当时的条件与见识都很有限,用钢笔临写甲骨文,走了一段弯路,这是我学甲骨文的初始阶段。90年代末,我在临习甲骨文的同时,也相继临写了西周钟鼎文、秦篆。随着时间的积累,视野的开阔,逐渐对古文字的演化有了更多了解。明白甲骨文的拓片虽多,但可识、可用的文字却不多,可供创作的联句文辞更少,连长一点的集联、造句都有难度,这是我秉承传统,贪多不化、消化不良的第二阶段。
近年,在临写甲骨文的过程中,我将甲骨文的峻锐挺拔和钟鼎文的奇古生动融在一起,重点表现其充满意味的笔触。临习甲骨文多年后,我渐渐明白,写甲骨文,不能只追求字形和笔画,依样画葫芦地临写,还应注重甲骨文中内在的神韵和体势。临习中,减少锋芒毕露、剑拔弩张的成分,掺入一点刚柔相济、虚实相生的成分于其中,达到清新和谐的效果。甲骨文是用锐器在龟甲、兽骨上刻画而成的,结构、章法、体势依龟甲、兽骨的自然形状欹侧相生。临写甲骨文时,要注意笔画、线条的起笔与收势,重点表现甲骨文独特的刀笔风韵、力度与美感。更要注意相同字书写的变化,但须以自然为上。用墨也有讲究,磨墨可写得温润些,但要注意少用枯墨,掌握好干、湿、浓、淡的关系,把握墨色的变化,既古朴厚拙,又温婉灵动。甲骨文作品的力度,来源于线条的质感、动感与节奏感,体现出作者把握线条律动的感觉。这是书者功力的体现,也是书者对书体深层面的理解,非一朝一夕所能至。
习甲骨文,要取法乎上,文字要从认、读、写三个方面同步进行。甲骨文文简义晦,字生形奥,不易释读,也不易理解。因此,要多看、多读、多写,才能熟悉甲骨文的文例。多读卜辞,只有多读全辞,才能领会卜辞常用的体例。熟悉甲骨文的笔画和书写线条的方式,才能逐渐摸索出书写规律,这样才能临出满意的作品。以平常心,在闲中临,在玩中临,持之以恒,这应是我等学书人一生的追求吧!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