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堂 > 书法入门 / 正文
无妙不臻 遒厚精古
-------《张黑女墓志》临习和创作体会
《张黑女墓志》的艺术特色率真平淡,外柔内秀,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可概括为简洁、平淡、圆润、含蓄。该碑用笔以方笔为主,兼以圆转,结字微扁,化篆分入楷,体势端庄而静密,峻利而沉着,点画精到,字字珠玑。
我在临习此碑的过程中,首先根据整体特征,从点画入手,悟其笔意。临习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点
点按数量来分,可有单点和组合点。单点有方点、圆点、侧点;组合点有曾头点、其脚点、寒冬点、小字点、散水点、四联点。
1、 点的形态。方点、圆点、侧点其入笔、行笔、收笔笔法各略有不同,造成在形态上的不同,在书写运用时不拘一格;曾头点、其脚点、寒冬点、小字点、散水点、四联点据其组合点的差异,表现也不同:
曾头点有三种,一如“并、盖、若、差、普、悦、、犹、翔、
义、欲“等字,写法基本一致,其形态变化在两点的大小上,
其中盖、犹显得极为空灵,“乎”字两点很类似;二如“父”,写成
撇与捺,似乎不称曾头点,柳体字中作过曾头点;三如“松”,
写成两短撇,也可借鉴。其脚点有一种,如“其、翼、映、共”等,笔法是一致的。
寒冬点有於、终,其中於的两点收笔极为含蓄,很耐人寻味。
小字点有“叶、荣、洁、气、鱼、除、乐、参、泰、岁、原”等字,其变化较多,形态各异。“叶”字中竖瘦直,出钩小巧,含而不露,两点一大一小,对比鲜明;“洁”字两点,实而不笨;“气”字末笔,顿挫而出,扬眉吐气;“除”字竖有特色,点有呼应;“鱼”字化四为三,妙不可言;“乐、原”二字,以欹为正,拙中藏巧;“参、泰”二字,多而不杂,大小有序;
散水点是其特色的代表之处,如“清、洁、荡、蒲、河、海、汉、泣、泽”等字。其总的变化有二:“海、汉、流”是一类,带有隶意;“清、泽”等是一类,含有行意;且各在细微之处有差别。
四联点“黑、无、然、照、休”。“黑、休”四点极为轻灵,似蜻蜒点水,顺势而成;“照”字四点节奏明显,手感较好;“寝”字四点均匀,静中有动;然字化为三点,行意极重;“无”字变化多,时而四点,如“无间”;时而两点一横折,如“无假”;时而干脆一横加一折,如“无晓”。
另外还有“禄、翔、雨”的组合点让人爱不释手。
2、点的形势 。可分为单点之势、两点之势、三点之势、四点之势。单点多见于起始之笔,如“府、字、帝、裔、高、守、之、祖、郎、室、辛、亥、言、方、宇、户、永”。其势多于左上至右下,且略偏横势,有的字干脆写成短横,如“之、祖、高”。这是为整体特征服务的。两点之势、三点之势、四点之势均讲究前呼后应,产生的效果由组合的整体情况决定。
3、点的质感。点厚重,圆润而不笨拙;点小巧,空灵而不轻浮。笔法上方圆交错,提按并用。由于多用藏锋收笔,不论大小点都显得晶莹圆润、饱满含蓄。
二、横
横画根据形态分为长横、短横。其变化在于起笔、行笔和收笔。起笔多不重按,而是顺锋入笔,由于入笔的轻重、方向、藏露的不同,决定了起笔的变化。行笔因提按的轻重、俯仰、平直变化、行笔距离的不同而产生形态与效果的不同,但均中锋行笔。收笔的变化决定于提按顿挫的轻重、回锋的藏露。
1、长横。“玄”字,顺势入笔,顺势右行,呈俯状,末笔不提笔顺势略顿收笔;“帝”字;顺势轻入笔,边行边按,平直状,末尾无顿,方硬简洁;“具”字,顺势入笔,略提行笔而收;“所”字,顺势入笔,略提行笔,下送出;“草”字,入笔收笔简洁方硬,平直状。
总的来说,长横多入笔轻,收笔重顿少,势多平直或略俯,运笔中有一波三折之感,粗横不生硬,细横不软弱。
2、短横。在此帖中是很有特色的笔画,有时可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其横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入笔收笔简洁,边行边按,收笔时作重顿,似作点法,时提笔轻收。其变化主要在俯仰、平直上,部分短横笔法似长横,如墓字末笔。
3、横的组合变化。多见于两横或三横的组合。横画因长短、粗细、俯仰、藏露的不同变化极多。在帖中表现得很突出,在横画的组合中(两横、三横、四横)既有变化又有统一,举例说明:
“翔”字,均为三短横,排列紧密而整齐。第一横藏锋入笔,仰势,露锋轻收;第二横侧锋入笔,仰势,顿笔回收;第三横,藏锋入笔,平势,顿笔回收。
另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结体中短横若在方框中就处于游离状态,左右两边都不沾边或一边略靠近。这样显得极为空灵,颇有个性。
三、竖
勾头竖作钩法,含而不露;垂露竖作点法,晶莹圆润;悬针竖如绣花钢针,瘦劲锐利,一针见血。
四、钩
钩有竖钩、横折钩、横折竖钩、戈钩。钩因收笔笔法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如“南、司”,钩出方向向左上,精气内收;“将、守、高、丁、乎”向左平推而出;“周、明”作乖巧状;“水、禄、谢”干脆藏而不出;“军、守、室”是特色的笔法;“风、民、轨”意味深长;“威、或”的戈钩是时代的产物。
五、撇
多数撇在收笔前作按转之法,显得厚重不失流美,长撇尽性舒展,短撇硬而不浮。不论长撇还是短撇,不论中锋还是侧锋,均写得很沉着。
1、长撇举例。“故”字之撇,收笔作圆转,使字饱满成收势,让捺奔放而出,一张一弛,自有妙处;“君”字之撇,多种写法,张府“君”的撇中锋行笔,中锋收笔细而有力;“君”讳之撇,由轻到重,侧锋收笔,再重而沉着;“君”临之撇,由重到轻,末笔中锋送出,不激不厉。
2、 短撇。短撇在形态和笔法上基本一致,侧锋顺入笔,干净果断,沉着痛快。
总之,撇的形态有四,一是起笔重顿,渐细收笔;二是起笔轻。渐粗按收笔;三是起笔略顿,提笔而行,四是起笔重按,边行边提,提笔而收,或略按再提而收,多见于长撇。
六、捺
捺是其特征性的笔画,有纵捺和平捺之分,特别是平捺,如“之、速、建、迅”等字,在提按的轻重,行笔的方向上都有细微的变化,宜多加练习。
七、折
折有平折、方折、圆折和断笔折之分。平折是魏碑中常见的笔法,折不露痕;方折以方笔为之,讲顿挫,方硬刚健,如“户、泉、君”;圆笔绞转之法,含蓄凝重,如“贯、傅、日”等字;断笔折极具特色,笔断意连,如“朝、同、铭”等字。
八、结体
此帖给人整体的感觉是横势,即“字体微扁”,但仔细看,很多字并非扁形,而是呈长形,这正是其奇妙之处,细细品-味,略有体会:
1、通过夸张撇捺横画或缩短竖画,在视觉上造成横势。如“之、人、女、太、中、也、十、一、二、天、丁”等独体结构的字,多夸张撇捺横画或缩短竖画,撇捺的表现基本
上都很突出;在其它字中也一样,如“张、君、墓、建、远、差、是、迅、速、通”等字,尽管字呈长或方形,但略夸张撇捺,即在视觉上造成横势。
2 、通过对比来营造出横势。在帖中字有高有扁,正因为这样,才使横势更突出。试想,如果把字都写成扁状,或再度夸张撇捺,反而有故意做作之嫌,大大地失去了原帖的精髓。就象一杯清茶,淡淡的清香更值得人品味,总有让人回味无穷的感觉。因此在创临中要把握好分寸。
另外,有些字写得很笨拙如“日、于、司”等;有些字很动感,如“太、吏、牙、泉”等;有些字很稳健如“墓、祖、具、高“等;有些字很险劲如“草、皇、民”;正是由于这些对比的成份一才突出乐改碑的艺术风采。
3、通过笔法与字法来统一。字的高低、正斜、动静依靠笔法和字法统一得天衣无缝,浑然一体。结字中宫敛收,上收下纵,收不气促,游刃有余;纵不神散,风采依旧。在创作过中,把握住整体特征,从多方面去尝试和玩味。
最后谈谈创作体会
1、尊重原帖,写小楷。大小在一寸之内。根据原帖的精神风貌,试追求简洁、平淡、圆润、含蓄的内涵,笔法上力求精到,不急不躁。结体上体会正与斜,纵与横,动与静,险与稳的精神内涵。也试着夸张某一特征,如加粗笔画或减细笔画,对比观察创作效果。
2.试着放大写。(体会不深)
3.此帖写小楷不可用熟宣,宜用半生半熟的净皮;笔用柔毫长锋小楷,我试用短锋狼毫,表现力稍差些;墨用浓墨或稍加水,太浓滞笔,太淡缺乏神韵。生宣没试过。运笔不可过快,力求笔笔送到,沉着痛快。
- 上一篇:浅评“沈鹏楷书千字文”
- 下一篇:浅议《出师颂》临习
猜你喜欢
- 搜索
-
- 08-13薛元明:谈结字
- 08-13薛元明:笔法杂谈
- 08-08行草书法技巧
- 08-08陈忠康谈国展创作——国展创作三步走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超武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张建会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汪永江
- 08-08名家谈国展创作——陈海良
- 08-05薛元明谈入帖
- 08-05临帖层次把握与书体的过渡及兼容
- 37432℃《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29686℃书法的“狂狷美”
- 26430℃怎样临习《宣示表》
- 25577℃图说书史 行书
- 23451℃楷书10讲:临池偶得——谈谈学习楷书的体会
- 22476℃行书第二章第四单元:笔顺
- 1870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译解(三十一)
- 16748℃楷书10讲:永字八法——谈谈“永”字八法
- 16643℃篆书第十五周:篆书历代名作欣赏(四)
- 16500℃临摹——学好书法的必由之路
- 05-21怎样临习《宣示表》
- 10-29《灵飞经》帖的笔法(七)
- 10-10柔韧兼备 沉着轩昂——王献之《地黄汤帖》
- 09-21白砥临古·小楷篇(八)
- 09-18白砥临古·小楷篇(二)
- 09-17感悟《争座位帖》
- 09-17米 芾 与 大 草
- 09-13读李邕《云麾将军李思训碑》
- 09-11浅析米芾行书作品的章法
- 09-10《灵飞经》帖的笔法(六)
- 标签列表
-
- 中国 (3633)
- 书法 (2438)
- 开幕 (1922)
- 书画 (1753)
- 艺术 (1665)
- 艺术品 (1582)
- 作品展 (1561)
- 收藏 (1357)
- 拍卖 (1322)
- 亮相 (1318)
- 北京 (1297)
- 美术馆 (1266)
- 举办 (1192)
- 组图 (1170)
- 在京 (1131)
- 展出 (964)
- 作品 (914)
- 油画 (886)
- 博物馆 (822)
- 画展 (804)
- 艺术展 (734)
- 市场 (722)
- 画家 (669)
- 当代 (669)
- 文物 (658)
- 香港 (635)
- 艺术家 (631)
- 美术 (623)
- 名家 (615)
- 上海 (572)
- 万元 (564)
- 南京 (469)
- 书法展 (450)
- 画作 (442)
- 首次 (441)
- 国画 (433)
- 征稿 (423)
- 大展 (422)
- 将在 (415)
- 拍出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