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收藏家王金昌与千余件革命文物的背后

兰亭书童 2015-03-15 收藏资讯 评论

  新华网北京7月12日专电(记者 刘江)“这支神勇的军队到底有什么‘秘密武器’?”“它的指挥官用怎样的智慧创造了那么多军事奇迹?!”摩挲着历经久远、纸页已发黄的八路军129师《抗日游击队纪律条令草案》,王金昌感到自己的心怦怦跳,思绪飞至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心头涌上无数疑问和感慨:“那一刻仿佛灵魂与历史之手相握。”

  王金昌没想到,20多年前与一件抗战文物偶然的“邂逅”,竟然使他走上了一条漫长的红色文物收藏之旅。在此后的岁月里,他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于这份爱好。白天,他是长袖善舞的企业高管;晚上,他独守青灯,引经据典,鉴别藏品所记录的历史真相。

  在20多年里,他如痴如醉地寻觅散落在民间的那些“红色记忆”,收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前后的1000多件革命文物,出版了《红色典藏》《北平日记》《建国日记》《赝品》等著作。他开设的博客,点击率超过数十万次。

  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越来越多被尘封的记忆重新回到现代人的视野,许多鲜为人知的人物与故事浮出水面。在日益丰富的收藏和逐步深入的研究中,王金昌领悟到:中国历史几千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斗争史最为壮观、最为可歌可泣,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大桥下的珍贵“缘分”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香港工作的王金昌偶然走进拍卖行,惊讶地发现,来自中国内地的很多文物在这里竟然动辄卖到数十万元。他由文物巨大的商业价值,认识到其背后所蕴藏的珍贵文化含量。回到内地,王金昌成了最早一批逛文物市场的收藏家。

  1986年的一天,在北京二环路一座大桥下的小摊前,王金昌无意中瞥见一个用纸绳装订,蜡纸刻印的小册子,上边清晰地写着——“抗日游击队纪律条令草案”。他马上停下来,仔细地打量,一时间心情非常激动。“我一直对中国革命史很感兴趣,对八路军129师的事迹耳熟能详,真不敢相信能得到他们那时的东西。”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129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等的率领下,临危受命,东渡黄河,挺进太行,运筹河北涉县赤岸村,浴血千里太行山,打响了抗日战争中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和解放战争中上党、平汉等著名战斗、战役。

  《抗日游击队纪律条令草案》共14页,5000余字,内容延续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在红军时期的传统,视群众利益于最高,明确提出联合一切力量抗日。

  王金昌立刻掏出几十元钱买下了这件文物。1995年,他将这件文物无偿捐赠给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军博方面评价,这是一份“历史文献的珍本”,对于研究我党军队建设和抗日战争时期党的建设有重要史料价值。

  自己竟然能够收获连专业博物馆都难以征集到的重要文物,王金昌感到非常兴奋。虽然古代文物的收藏更具升值空间,但从此,他开始执意转向专门收集各种革命文物。王金昌在全国各地的文物市场“沙里淘金”,更常常趁着假期在江西、湖南、湖北等革命老区四处奔波“捡漏”。

  2006年,王金昌迎来了一次收藏史上的惊喜。江西老区赣州进行大规模新农村建设,拆旧建新的过程中,在墙缝、房梁中发现了100多件中华苏维埃、中国工农红军时期的革命文物。当时,这批红色文物已经被人收购。王金昌得知这批文物中有1930年兴国县苏维埃编印的《红色歌曲集》,感到非常珍贵,志在必得。为此,他毅然将一件早年间收藏的价值数十万元的明洪武时期的瓷碗卖掉,购得这批文物。

  

Tags:收藏家   千余   文物   革命   王金昌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