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收藏 > 收藏资讯 / 正文

收藏未必信专家 “打眼”之后怎么办

兰亭书童 2007-04-27 收藏资讯 评论
  “打眼”是收藏者的必修课

    白明:收藏鉴赏家,出版《白门三代》、《打眼》。


    记者:“打眼”,就是看走眼的意思吗?


    白明:“打眼”是一个标准词,你查字典或者在键盘上敲,肯定会有“打眼”。在普通话里,“打眼”有两层意思,一个是,比如说,一位女士从对面走过来了,很漂亮;或者装修房子很漂亮,我们都会说——挺“打眼”的。就是说,这个东西对人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对眼球的撞击、吸引眼球,就叫“打眼”。还有一个意思,应该是北京话,说我打了眼了。“打眼”跟走眼不一样,走眼了就是看错了,但未必造成了事实;而“打眼”则一定是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就是说买了假东西了,而且还不能说,说了就寒碜、就没面子。


    记者:玩收藏的,难免不“打眼”吧?


    白明:在文玩方面,就没有没打过眼的人,全世界都没有——我不敢说是专业人士,但是对这一行的喜欢也有20多年了,我见过的人中没有没打过眼的。就像马未都先生给我写的序的第一句——“打眼”是收藏者的必修课。


    关键是怎么看待“打眼”,从宋明清几代到现在,几乎没有专门谈“打眼”的,讳莫如深啊。我胆大,敢“吃”螃蟹,最主要的是我受骗也特别多,我就想把这个谈出来。


    记者:文玩造假,历史上也有?


    白明:我对于赝品有两种看法。一是历朝历代都有做前朝东西的,这里面要区分两种情况:一是尊古,我确实是喜欢、尊重古人的艺术。但是,我把一个东西做了旧,然后摆出来,再想办法吸引人来上当,把赝品当真货卖给人家,这叫欺世。尊古也好,欺世也好,这个东西本身并没有罪,有罪的是人,我们要抨击的是人。我认识的景德镇瓷器大师,仿制烧出来很精美的瓷器,我把它放在我的博物馆里向大家推荐欣赏。这个瓷器是假的,但是不能把它一锤子砸碎了,因为这是尊古。如果我给它做了旧,再做个局骗人,给别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精神损失,那就不对了。


    作假自古有之,自从有了收藏就有作假。唐宋时就有仿制夏商周的青铜器的。你不能说那是作假,那确实是尊古。赝品的出现一定是与经济有关系的,如果没有人买,也就没有人费劲去造假了。另外,如果搞收藏的人一个比一个精、一个比一个赛专家,就不会有这么多作假的了,必定有个大的社会背景。现在我国的收藏人数将近7000万人,相当于一个小国家了。这么多人收藏,真正的东西有几个?你把东西砸成粉末,每个人也分不了多少啊。可是老百姓都不这么想,都觉得自己能捡到漏儿。


    记者:在收藏方面,出土的东西是不是更珍贵?


    白明:地下的东西是不能动的,动了就是犯法。我特别怕在电视上看到今天什么遗址被挖了、明天什么地方被破坏了,这是非常可悲的。设局造假的人还会这样讲:传世的东西虽然有限,但我国地大物博,我们地底下还有很多啊。地下的东西是未知数,所以很多人借口是出土文物来骗人。真正的大收藏家不应该关注地下的东西,文玩讲究的是传世。


    另外,从中国传统道德来讲,也绝不能动墓里的东西,这是对死者、对祖先的尊重。媒体应该有这样的导向:墓里的东西,于情、于理、于法都不应该动。但是中国过去盗墓成风,现在没有那么多墓可盗了,就开始造假墓。在古玩市场经常会看到,有人跟在你身后说,他有什么东西是从地里挖出来的,那都是假的。对我来说,真是墓里的东西我也不要,至少我嫌埋汰。


    专家也未必可信


    记者:我读到您在书里写到的例子——有人精心设局,用一把真的黄梨木椅子吸引您买了假的小柜子、假的嫁妆箱子等等,设局的人很高明啊。


    白明:设局的人有一套完整的编排,你在不经意间就进入了人家的局,成为了一个角色。其实,你在表演,他也在表演。我在最后一章写到了“心魔”——两个人都是演员,他是想把不值钱的东西卖给你,你是想花很少的钱买到好东西。造假的人和捡漏儿的人,俩人PK去吧。


    记者:一般还是买的没有卖的精吧,要不怎么那么多人都“打眼”、上当呢?


    白明:那当然。所以,老百姓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你跟设局的人PK一定会受损失的。不完全是谁高明谁不高明的问题,因为东西本身就很少,可偏偏大家都不明白,一个劲儿地上当。


    民间收藏最大的误区,就是价值观错位。一个人去买东西,相中一个,5000元。买来后发现是假的,便去质问卖主。卖主说,我也知道是假的,我还知道要是真的值十几万元呢。造假的人就是利用这个错位来骗人的。大部分入行者对历史、文化背景都不了解,他也不想了解,就听说人家挣钱了才跟着买的。


    有的人来找我,进门就给我看个证书,说是专家开的,肯定是真的。但我问他买的是什么,他都说不清楚。你买的就是一个证书,就是一个信息,何况这证书还有可能是假的,市场上假证书多了去了。要我说,你与其这样还不如去买基金、股票呢。


    记者:目前,作假技术高明到了什么程度,专家们能够有把握检验出来吗?


    白明:作假的技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已今非昔比,根本就不是专家们能想到的。专家们坐在象牙塔里,根本就接触不到作假的“高精尖技术”。专家们虽然有经验,他们近水楼台地看过很多老百姓看不到的东西,但是他们对假的东西未必一眼都能看出来。


    没有一位专家(国宝大师),敢说他能一眼辨别出假东西来。但是,这里还有不同情况,文玩有标准器和参照器的分别,标准器就比如故宫里的东西,大家都知道是这样的。专家的经验都是从标准器来的。而对参照器,没有一位大师敢说他的话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专家面对的是经验丰富、庞大、未知的造假群体,对于这样一种真品与赝品的斗争、道德与欺诈之间的争夺,专家也未必敢说。不管是谁,难免不“挂花”、难免不受伤。对于老百姓来说,不死就是英雄——当然,这个死不是真的死人了,而是说对收藏死心了。


    记者:但是,恐怕很多人甚至都不想这样,甚至还有人故意买假货。我在一本杂志上读过一个人物专访,说的是一位大款,明知是假东西,但只要能升值他就买。


    白明:这种人有,但我不认为他是收藏家,他顶多是企业家、是投资商人,甚至是投机商人。当然,他也没错。因为,最珍贵的文玩一定是在这些大企业家手里流传的,小老百姓根本甭想,买不起。我再收藏,也就收点碎瓷片,你让我收官窑、让我收五大民窑,打死我也收不来呀。我没那么多钱,就是这么简单。


    记者:拍卖公司,假的也卖。我听说,有人在拍卖会上买到假货,回头发现了去找,结果拍卖公司说,你把东西拿回来我们再给你拍出去。


    白明:一般“打眼”的人,知道错了,把东西锁起来,下次注意就行了。但是也有像你说的那样的人,他不愿意吃亏,他一定要把东西再卖出去。至于拍卖会,我认为,严肃的拍卖公司是经过国家认证的,讲究公平、公开、公正,不会拿东西来骗人的。还有,拍卖公司在收东西的时候,人眼的误差也在所难免。但是,发现了假东西还拍出去,这种现象肯定有。所以,现在有关部门正在采取措施对拍卖公司进行整改。


  媒体导向有偏颇


    记者:现在,收藏比较热,带动了相关的电视节目也很热,您对这些节目有什么评价?


    白明:现在,最吸引人的是关注成功者,喜欢看到谁赚钱了、捡到漏儿了,老百姓爱看贼吃肉,不爱看贼挨打,何况挨打的贼也不会到处嚷嚷、让人知道。这是人之常情。


    从许多节目本身来看,其立意是好的,是想让老百姓对自己的国学、历史、文化提高认识、产生兴趣,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很多节目确实起到了误导作用,有人看了这些节目就会产生走私、盗墓等不好的想法,但也不能完全指责节目,就像你看到银行有钱,你就能抢去?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又觉得,在我们的媒体宣传中,有多少是收藏文玩知识特别深刻、贴切的解说,这倒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有的媒体就问我,怎么捡漏儿?哪儿有那么多漏儿可捡啊!


    记者:是媒体无意中的误导?


    白明:自“收藏热”以来,媒体的关注点是有些偏颇的,就在于过多地强调了东西的价值,动不动就是这个东西值多少钱。于是,很多人都梦想一夜暴富。文玩这一行,暴富的人的第一桶金基本上都是捡漏儿来的。节目是好节目,就是为了高兴嘛,就是老百姓的娱乐。但究竟该怎么评价?我也不好说。至少我认为,严肃的专家不应该过多地参与到娱乐性强的收藏类节目中。


    对于个别的节目我也有点异议,比如说“赛宝”就很不可思议。人的选秀还存在争议呢,何况文玩?


    记者:是不是不同文玩的价值没有可比性?


    白明:文玩的价值本身就没有可比性。比如说一个破碗,是我们家留下来的,我喜欢,那这个碗就是无价的。一个东西上千万元、上亿元,一个大老板买了——你说这两个人谁是收藏家?那个大老板无非就是有钱,他就是个投机者。收藏行为首先是人文行为,其中包含了很多人文的、情感的因素。现在,过于宣传它是投资行为,就容易引起一些跟风者的盲目追随。


    法律也为难


    记者:前几天有个比较典型的田黄案,买主买到了假田黄,把卖主告上法庭,最后法庭根据《合同法》判卖主败诉,买主得到了赔偿。您怎么看这件事?


    白明:这事我知道。在我的收藏生涯里没有遇到过法律问题,但是在收藏界,从古至今都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买的就是眼力。因为眼力这个东西没法用法律去界定。就算你请专家,但这个专家说是真的、那个专家说是假的,怎么判断?法律也为难。如果非要用法律来衡量的话,那么相当多的文玩交易都会产生纠纷。文玩打假,难度太大。


    记者:很多东西都带有专家的鉴定证书,这证书在法律上会起作用吗?


    白明:到目前为止,好像专家的评价暂时还不能作为法律依据,因为专家的眼力是不一定的。


    记者:那么,您觉得法律制度方面有什么欠缺吗?


    白明:目前,文玩方面的法律制度还不是特别完备。首先,它没有一个界定——什么能卖,什么不能卖。第二,买卖了假东西,什么情况下可以起诉,什么情况下不可以起诉,这也没有规定。所以说,困惑、麻烦就很多。


    记者: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搞收藏的人该怎么办呢?


    白明:所以说,在买东西之前大家就应该先冷静冷静。


    记者:我看到你书中说希望读者不光是看你上当的故事,“更应该弄明白人生的一个道理”,您想说一个什么道理呢?


    白明:对于“打眼”,我想说的不只是文玩这一块,我在书的最后一章里说过:谁说只有文玩才“打眼”?我们面对人性、面对婚姻、面对朋友,都有“打眼”的时候。信息社会就是这样,这么多信息就得能够甄别。我们的艺术视角、生活视角,都存在死角。到了死角上,谁都可能“打眼”。人生道理非常简单的一条就是你别贪。


    一定要冷静,文玩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结晶,我们知道的那点东西太少了。我们根本无法感受历史,因为历史太庞大了,需要学习、需要感悟的东西太多了。


    我觉得,搞收藏的人应该明白一个道理——物,必传世。这东西只是暂时由你来保管。最高境界,就是你掌握了这个东西的历史、文化价值,如见古人,我这辈子就没白活。


    记者:收藏给人的感觉,是与人的气节有关。


    白明:确实,但现在这样的人太少太少了。我不否认升值,但掌握知识和文化是最重要的,人总爱怀旧,另外还希望自己能够活得长。活得长有两种概念,一是自然生命活得长;二是接触到古代的东西,在文化上延展寿命。所以说,如见古人,就像超越时空,感悟到了历史中的东西,哪怕只是雪泥鸿爪也是有价值的。


    记者:在文玩的收藏和买卖方面,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


    白明:20年前,文玩是卖方市场,农民都得排队买东西。而现在则是买方市场,已经没有那么多东西了。在7000万人的收藏队伍里,很多人都是图个乐子。

Tags:打眼   未必   收藏   专家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