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揭秘民间书画院泛滥背后的利益链

兰亭书童 2014-06-27 书坛快报 评论

  近年来,各种书画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少书画爱好者变身“院长”“理事”。记者调查发现,不少民办书画院以“振兴国学”之名行赚钱之实,抬高书画作品价格,导致书画市场鱼龙混杂。“野鸡书画院”是如何充斥市场的?“中国网事”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书院画院坐地起 “院长”“理事”满天飞

  “本来只是一个书画爱好者,不知道加入什么书画院,现在以副院长自居,非要送我字画,还说升值潜力大,真是无语。”北京市民陈先生这几天一直为是否把一位微信好友拉入“黑名单”犯愁,“一天要在朋友圈里发十多幅自己的书画,都被他刷屏了。”陈先生说。

  无独有偶,书法爱好者“玉观音”在中国书法网上抱怨说,“前两天接到一个电话,称是某机构招录副院长,我说不必了,没过两分钟又一电话打来,还是此机构,称又招理事,真是好笑,刚招完副院长,又缺理事了,且把文件发来大家一辨真假。”

  记者在百度地图上搜索关键词“书画院”,搜索结果“红”遍大半个地图。数据显示,北京市有158家书画院、郑州44家、南京42家、济南36家……

  “这肯定不是全部数据,你再搜搜国学院、美术馆,数量肯定翻番。”山东省一位知名画家说。他说,现在成立书画院门槛很低,虽然一些民办书画院对促进国学传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不可否认很多都是“野鸡书画院”,成了制造“院长”“副院长”的“摇篮”。

  “现在见面递名片,不是‘院长’就是‘主席’,要么就是‘理事’,搞得多有艺术造诣似的。”有网民调侃道,“书法没复兴,书画院先振兴了。”

  少数“为理想” 多数“搞钱忙”

  “书画院兴起确实促进了传统文化复兴,但这些‘野鸡书画院’危害不小。”文化部一位官员在接受“中国网事”记者采访时直斥其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位官员说,近年来,国内书画市场行情看涨,老百姓收藏投资需求增大,不仅大量知识分子爱好收藏书画,普通群众中也有相当大的收藏市场,“在中西部地区,普遍存在购买字画挂中堂的习俗,一些农民甚至愿意花上大半年的收入购买名家书画。”他说。

  正是看到这一产业的商机,一些书画爱好者甚至“纯骗子”开始合伙注册公司,自封为“院长”“主席”。还有一部分老板,本身并不懂行,为了提升文化品位,成立个书画院,然后招聘几个画家、收购一些作品去撑门面,造成书画品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

  “他们的推销方法不外乎几种:在媒体上打广告、电视上混脸熟、自费搞展览、出作品集、跟企业家搞联谊、带上作品上门推销,最近就连电视购物上都开始卖画了。”山东画院一位负责人详解其中的“生意经”。“好多企业家对书画作品不太了解,经不住他们的死缠乱打,就被忽悠了。”

  “书画艺术产品是好是坏没有统一标准,这就降低了伪大师的入行门槛。”这位负责人说,这些“院长”“主席”的水平有限,行家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上当受骗的往往是普通民众。

Tags:泛滥   揭秘   民间   利益   书画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