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法网——中国书法大型门户后台-模板-公共模板变量-头部模板-自定义右侧文字

首页 > 新闻 > 书坛快报 / 正文

青年书法家李莹波在“西泠”海选中荣耀当选

shxw 2007-11-08 书坛快报 评论


 
  前不久西泠印社为配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以及“人文奥运”的主题宣传,也为庆祝其百年华诞,不拘一格降人才,开天辟地在海内外海选15名社员。

  一时间,全国印人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争相报名参加。我市青年书法篆刻家——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师李莹波先生历经初赛、复赛、决赛的层层磨砺后脱颖而出,以全国第四名的优异成绩,被西泠印社当场录取。

  消息传到湖南,不啻给我省篆刻界乃至整个书坛扔了一个重磅炸弹。舆论是一片哗然。因为在此之前,李莹波在省内书坛并没有多少名气,很多篆刻界人士甚至根本没有听说过李莹波的名字。而今他陡然冒出来,做出如此业绩和影响,真让人唏嘘不已。

  因为迄今为止,西泠印社在湖南的社员仅有两个:一位是老一辈篆刻名宿谢梅奴,一位是当代湖南篆刻泰斗李立。上述两位大家,前者早已作古,而后者也已是八秩高龄了。而今李莹波才二十六岁,居然凭自己的真才实学,成功地挤进了中国篆刻艺术最神圣的殿堂,成为了西泠印社在湖南省的第三名社员,也成为了西泠印社历史上最年轻的社员,这份荣耀真是何其了得!

  位于杭州西湖之滨的西泠印社,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是由浙派金石篆刻家叶为铭、丁辅之、王福厂、吴石潜等发起建立的。她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艺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著名学术团体,并且现在她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学术机构。1913年,艺术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其后历任社长的还有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名士大家。

  说实话,当我在第一时间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的时候,我并不像别人那样震撼和惊讶。在我看来,李莹波事业有成那是迟早的事,肯定的事。得出如此结论,那是基于我对他长时间的观察和了解,并且有着对他事业与人生走向的深层次把握。或许在此之前,我已经预感到会有这么一天,甚至对这一天的到来已经是有所期待了。这一事件的出现,让我稍感意外的是他的年轻,他才二十六岁,这么小的年纪,就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真让我感慨良多。

  李莹波从事书法篆刻研究,算得上是科班出身。

  他走上这条道,第一个引路人是他的外公。李莹波的外公写得一笔好字,且热爱国学,尤其是热爱国学精华之一的书法。在莹波很小很小的时候,外公就开始教他写字,写毛笔字,一笔一划地教他学习唐楷,一步一步地引导他走进书法艺术的天地。而莹波又正好是写字的料,从起步之初,他就表现出在这个方面的天赋。大约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又忽然对篆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次在外公的旧书堆里,他无意之中翻出了一本发黄的印谱,就那么随便地翻了几页,一下子就被那些美妙的红色印记深深地吸引住了。那本印谱让他足足看了大半天,未几还恳切地央求外公把这本书送给自己。

  就这样,李莹波走上了这条路。第一次刻印,他用的是一把用锯条打磨出的小刀,而印材则是一块小橡皮。并且在他第一次尝试刻印的时候,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他把自己的左手刻出了血。当他把刻成的第一方印拓打出来时,他竟然忘记了指尖的痛楚。

  因为从小有着对书法篆刻艺术的热爱,他很自然地走上了美术专业学习的道路。

  1999年,他考入湖南师范大学首届书画专业本科,自此把儿时的兴趣变成了未来的工作和事业。大学四年,他在学习研究书法篆刻艺术的同时,在绘画一途也下足了苦功。在这期间,他的书法师承陈文明、张锡良、宋明信诸先生;他的国画又师承吴荣光、王金石、莫高翔、郑林生诸教授。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往往又决定态度,而态度决定一切。

  在兴趣地推动下,李莹波把所有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专业学习之中。他的艺术也由此突飞猛进。到他毕业时,他不但能写得一手好字,刻得一手好印,而且还画得一手好画。

  记得是他大学毕业那年,湖南师大书法研究所的好友陈文明先生找到我,说是要向我推荐一位学生,这个学生是我的同乡,叫李莹波。之后不久,在一次活动中,有人将他的作品带来,要我看一看,说是请我指点指点。

  当我打开他的作品的时候,陡然感觉眼前一亮。他写的是一幅篆书对联,是学吴让之先生那路风格的。

  说实话,当陈先生向我推荐他的时候,我估计他写得好,可当我真正看到作品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水平已超出了我的期待,因为他比我以前所看到的艺术院校本科生的作品要写得更有传统功底、更好一些。

  他的作品最让我心动的是其中那份静气和儒雅。

  我想,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在青年一代中,浮躁这个流行病,几乎侵蚀着所有人的肌体。要想免疫,在喧嚣与躁动之中保持一份宁静和儒雅,真是难上加难。眼下这个年轻人,竟能拥有如此平和的心境和状态。在其作品中自然显露出从容与淡定,这真是最可贵的一种品质,这是我深感意外的一个发现。由此,我一下子就记住了李莹波这个名字,也记住了他的作品留给我的美好印象。

  李莹波大学毕业后回到了益阳,他被安排到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担任美术教员,至此,我们相识了,来往也日渐密切起来。由于他比犬子大不了几岁,他有时候称我为老师,有时候又称我为叔叔。

  之后,他便经常到我家里来走动。他每次来,都会呈上他的新作,或书法,或篆刻。就在他一次次的造访中,我分明看到了他一步一个台阶,沉稳地进步,尤其是篆刻,简直是柳暗花明。

  记得前年某一个秋日,我约他和郭晶到家里来玩,要他们都带刀子来,即兴刻两方印。那天他俩似乎兴致特别高,几方印刻下来,既快又好。尤其是李莹波的,他似乎就在这次找准了感觉,此去不久,他的篆刻创作一下子上了层楼,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后来省书协篆刻委员会要我推荐新委员,我想都没想就推荐了他,而他果然不负众望。

  莹波在艺术上处的是兼容并蓄、全面发展的态度,追求的是典雅平和、气韵自然的风貌。相对于同龄人,他的综合素质与修为特别突出。他知道,大凡在书画一途卓有成就的大家,无不兼擅各艺,诗、书、画、印及至其他样样皆能,诸如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等等。

  正因为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向有着清醒的认识,平时他就特别注重字外功、画外功、印外功的培养和积淀。他能诗文,善书画,精篆刻。他的书法能工能写,真、行、草兼备,且犹擅小篆。其小篆灵动活泼,品高格雅,以让翁书为基调,又融合了李阳冰、邓石如、王福厂等人的情趣。他的印与字天人合一,如出一辙,真正体现出了以刀代笔的原则。虽然在学印之初,他于秦汉印下过苦功,然创作上的大体面貌,还是让翁一脉。尤其是朱文印,其章法、刀法都缘于让翁的笔法。另外,他对明清时期的流派印也有许多研究与继承,诸如西泠八家及赵之谦、邓石如、黄牧甫、陈巨来等人的风貌在他的印中也多有借鉴。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功夫不负有心人。

  这次西泠海选,年轻的李莹波之所以能领先一步胜出,关键所在,还是他综合修养的体现。纵观当代书坛,风气不正,大多从艺者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机会主义者左右逢源、大行其道,及至表现出一种传统道德的沦丧。这些人,不肯在传统艺术上下功夫,不肯在传统与经典上做文章,更不愿在字外功上花时间和精力,所以导致了艺术修养的严重缺失。这次活动,参赛者中短腿现象严重,能书不能印、能印不能书,或者能书能印又不善诗文者大有人在。凡此种种,都不足以成就大事业,有大作为。这次海选,西泠开风气之先,几经筛选之后,真正浮出水面的能人,无不是兼擅各艺、综合素质超群者。

  2007年注定是莹波的大年。在这一年里,他一下子完成了人生的三级跳:这期间,他成了家,得了子,事业上更是实现了精彩与辉煌。为此,我为他感到骄傲。同时,我又想告诫他,他的人生还刚刚起步,日后的路还很长很长。这一次成功,还仅仅只是开始。既然是刚刚开始,精彩就需要继续,要能将人生的精彩进行到底,那才是真正的伟大。

  莹波,不歇气,加油!
 

Tags:

猜你喜欢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